他们更欣喜于自己的成果,因为成果的级别可以理解为,“远远超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数学成果。”
换句话说,拿个菲尔兹也没有任何问题。
比尔卡尔也会希望能够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个菲尔兹得主来说,。
尤其是研究代数几何的菲尔兹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家和他几乎没有关系。
现在他发现自己有机会拿到这个奖项,只要成果公开出去,他们的研究组就可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无错首发~~
当然评选人数不会太多,主要人员还是王浩,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和林伯涵以及罗大勇都是参与人。
林伯涵、罗大勇就更期待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够参与完成如此重大的成果。
虽然他们只是辅助的研究人员,但面对如此重大的成果,也可能到国际上拿个奖项呢
不求菲尔兹、诺贝尔,来个其他方面的小奖也可以啊!
......
在研究组努力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时,王浩也给上级写了说明报告。
做研究组的主要人员,王浩全程了引导、把控了研究过程,他对于研究的理解比其他三人都要强太多了。
林伯涵、罗大勇,都只是理解研究的某一个方面。
比尔卡尔的理解相对深入一些,参与度也比其他两人高,但理解相对还是很侧面,也只是知道最终的成果。
王浩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计算了好了一种最符合半拓扑形态的微观三元素组合,并给出了命名代号为‘1型,。
当某一种物质拥有‘1型,的元素组合,就能够大大提升超导的临界温度,常压下最高可以接近‘零下50摄氏度,,也就是‘223.15k,。
因为很可能牵扯到未来的广泛应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