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天元年/明治元年(1865),11月1日,夜——
秦津藩,大津,伊东邸,“伊东塾”——
秋风萧瑟。
窗外的夜风“呼”、“呼”地吹刮着,产出令人头皮发麻的尖锐声响。
藤堂平助翻动着面前的《大日本史》,一边复习上次的功课,一边等待伊东甲子太郎的到来。
不知不觉间,他已在“伊东塾”上了两个多月的课。
久违地淌洋在学问的海洋之中,使他感觉无比充实,长期以来积压在其肩上的种种压力,随之消散不少。
回想过去俩月在“伊东塾”求学的点点滴滴,藤堂平助由衷地感慨着:能来聆听师傅的教诲,真是太好了!
伊东甲子太郎的学问之高,远非他所能比拟。
尽管他早就把《大日本史》翻阅了不知多少遍,但在聆听伊东甲子太郎的悉心教导后,他又有了不少全新的感悟。
诚然,能来“伊东塾”上课,使他倍感幸运。
可是……不知怎的,从加入“伊东塾”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祥预感盘踞在其心头……
首先让他感觉不对劲的,是伊东甲子太郎的政治立场。
在上课时,伊东甲子太郎总会有意无意宣扬“扶持朝廷”的理念。
扶持朝廷——这并非什么错误的、不可言说的思想。
事实上,不论是“佐幕阵营”和“尊攘阵营”,都是支持朝廷的。
敬仰朝廷的佐幕领袖大有人在,会津藩藩主松平容保便是绝佳的典型。
对两大阵营而言,“扶持朝廷”是无可争议的大义、道德高地,绝不会轻易假手予人。
“佐幕阵营”和“尊攘阵营”在朝廷方面的分歧,主要就出在“幕府与朝廷,孰轻孰重”。
后者主张“王政复古”,打压幕府,使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