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也无书可看,他 想看书那就一定能找到,就像猎犬凭着气味儿一定能找到深藏的骨头。可 以说,文学支撑着他度过了人生的艰难岁月。
他有特别直接的生活素材。通过父亲,他对“文革”时期官场生活 相当熟悉,对官员们的心理活动也能揣摩得较细、较深。他对受政治迫 害有切身感受,总有一种如皱在喉、不吐不快的郁闷。作为一位曾经很 受重用忽而“中箭落马”的干部子弟,他的反思与众不同。
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工厂工作,原本不属于文艺界,创作起来顾虑 也少,没有走钢丝、戴着镣铐跳舞般的谨小慎微。这也让他的剧本棱角 分明,台词掷地有声。
这种剧本,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创作出来的。
创作过程中,他找过周秉昆,希望代他请几位甲三号的前辈指导指 导。秉昆与他多年未见,见了自然亲切。事关他将来的工作饭碗,秉昆 鼎力相助,将他介绍给了白笑川、邵敬文和史彦中。白、邵二位虽是曲 艺界人士,欣赏水平却不仅限于曲艺。文艺是相通的,他俩对于话剧艺 术的理解,指导蔡晓光绰绰有余。史彦中是在白、邵二位之后看到剧本 的,他是省话剧界的泰斗级人物,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大 戏剧体系都很有研究看后也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将契诃夫话剧不动 声色的深沉与果戈理话剧透辟辛辣的讽刺结合得很好(其实,那两位大
师的剧本蔡晓光都潜心研究过)。史彦中建议由白、邵两位将曲艺的民 间艺术元素适当融入剧本,以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正是文艺界人士之间艺德高尚、正能量体现得十分充分的年代,文 艺创作、演出与金钱关系不大。前辈提携后辈,同行或不同门类的艺术 工作者之间互相帮助,大抵可以用无私二字来形容。白笑川、邵敬文和 史彦中对蔡晓光的帮助,更是基于一致的社会使命。
《北方的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