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与 友人商榷”的文章,题目是《论好人与好大学生》,署名“邹小容”,别 人只当那是真名,秉义一看便知是妹妹周蓉的化名,取义于“革命军中 马前卒”邹容的名字。文章的内容,自然是引经据典批判“做人与做好 学生的原则是不一样的”的观点。
秉义只有装作浑然不知。
“邹小容” 一下子出了名,北大半数学生都在打听中文系的“邹小 容”是哪一个。
一石击起千层浪——那正是中国大学生热衷讨论和辩论的时代,投 稿与读者来信雪片似的飞往中文系学生会,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 之,许多人希望将这一场讨论继续进行下去。
周蓉也和秉义一样装作浑然不知,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余 时间总喜欢泡在图书馆,仿佛那事与她毫不相干,完全可以置之度 外似的。
她当然还是美女。甚至可以说,比几年前更美。美得越发有气质,一 种众说纷纭的屈原诗中“山鬼”般的气质。
因为她的出现,爱上图书馆的男生多了,包括一些并不喜欢安静的 男生。
基因遗传很奇怪,科学研究也难以自圆其说。比如周家的三个儿 女,秉义和秉昆兄弟身上各自或多或少地都有父母的性格特点。秉昆身 上父亲的性格特点多一些,爱认死理,为人处世常常一根筋,个别情况 下灵活一点儿,但也灵活不到哪儿去。秉义身上母亲的性格特点多一 些,凡事从不认死理,若能灵活一下求得一团和气,那就以和为贵,从不 放弃争取。即使不得不与小人进行难以调和的博弈、斗争,也不会得理 不让人,把对方逼到死角,而是尽量留够回旋的余地。他们的母亲靠这 种无师自通的处世经验,把街道小组长当得游刃有余,胜任而愉快,颇 获好评。周秉义明智地继承了这一优点,并发扬光大,这让他即使在“文 革”时期竟也算过得顺风顺水。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