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邂逅调香师 > 第二章 天生敏锐的商业嗅觉

第二章 天生敏锐的商业嗅觉(5 / 6)

本。

程逢春也算全身而退,他吸取教训,不搞地产,专心回去搞他的香料生意去了。

除了搞香料生意,他也成为更加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出钱给普陀寺普度众生,还给纽约的庄严寺添了一大笔香油钱,用于寺庙维护。

说起来程逢春和左建设也算是半个老乡,左建设是温州永嘉县人,程逢春来自温州苍南县。都是温州人,为啥只能算半个老乡呢?因为他俩语言都不通。温州那个地方过去闭塞,每隔几公里讲的话都不太一样,到了苍南那边都开始讲闽南话了。

1999年,左建设没有再做那么大的蜡烛,就是选在了大年初一,把大和尚加持过的那对“年烛”给运了回来。

也亏的他是运输村出来的,不然这大年初一的还真的是没有人给你跑运输。

左建设家的“年烛”因着刚刚好烧一年的神奇,和帮助大企业家度过金融危机的传奇,迎来了数千订单。

“年烛”没有办法放到家边上的佛堂里去,主要是因为那里没有大的烛台,而不是说这蜡烛大到放不进大部分的庙宇里面去。

在大和尚的点拨之下,左建设为每一对“年烛”都请僧人手抄大悲咒,还把烛台也做好了。

左建设的“年烛”成本也是很高,每一根都是一千多。他经过包装改良,用集装箱运,一车可以运二十根,加上运费,一根蜡烛成本就两千块起了。

“年烛”一根定价3ooo块,考虑到运输途中不可避免的一些损伤,左建设是算是比较实在的商人。他也知道信徒们去佛堂请他家出厂的“年烛”,至少都是一万一根起的,但那是人家要添的香油钱,左建设根本就不眼红。

故事展到这里,2oo1年,五年级的左再家里一年赚个三五百万,应该已经是保守估计了。

有了钱的左建设夫妇,开始关注女儿的学习问题。创业初期,左建设和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