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秦王正在康慨激昂,为手下的能臣武将们鼓舞士气。
“诸位随我南征北战,今日一事,你我君臣诚心相托,应该不用我多说了。
“这梁朝的天下,有一多半都是我们君臣打下来的,太子有何功德?却居于高位。不仅不思感激,反而还屡屡离间我君臣的关系,欲除之而后快!
“我等今日起兵,正是为了为国除奸佞,一战而定天下!
“诸位听我安排,明日一早,尉迟敬德随我先去玄武门……”
鼓舞一番士气之后,秦王开始为这些人分配任务。
期间,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不断优化整个方案。
然而看到这里,李鸿运却不由得微微皱眉,隐约意识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
如果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这一幕也并不算突兀。
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经是人尽皆知,已然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虽然是亲兄弟,但秦王对太子恨之入骨,这是很正常的。
而事到临头,以秦王的杀伐果决,应该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故而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断,并排兵布阵安排手下人各司其职、完成玄武门之变,倒也算是一种十分符合情理的展开。
如果是一个没看过相关史料的人,可能压根不会觉得这段内容有什么不妥。
但李鸿运是看过史料的。
史料记载,在玄武门之变真正发生之前,有一段“众府僚力谏秦王”的戏码。
一向杀伐果断的秦王在如此紧要关头却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没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风,而他的手下个个心急如焚、拼命苦劝,甚至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秦王看。
如此折腾了许久,秦王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一种可能,更有可能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