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机动转向、目标搜索、转换目标和回转攻击等作战能力。
不论是霓虹的「威力巨大之93酸素鱼雷」,德意志的磁感应引信电动鱼雷,还是海对面早期坑爹的k13\/14鱼雷都是如此。
因而为提高命中率,各国海军普遍采用齐射攻击战术。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早在二战时期,海对面就掌握了一种声自导鱼雷技术,也就是赫赫有名的k24鱼雷。
这种鱼雷的导航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安装在鱼雷中部的4个hydrophone,另一个是由真空管组成的处理阵列,操纵系统则是很有历史的pendulu-and-hydrostatntrolsyste,也就是机械式摆锤控制系统。
所谓hydrophone其实就是一种专门在水中探测超声波的麦克风,4个呈环状布置在鱼雷中部,360度监听水中的超声波。
当一个物体发出超声波时,正常情况会导致4个hydrophone接收到不同强度的超声波。
而只有当物***于鱼雷正前方时,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才会相同,因为此时声源距4个hydrophone的距离相等。
所以根据这个特性,只要让鱼雷向4个hydrophone信号强度相同的方向行驶就行——时真空管处理阵列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那时别说集成电路了,连晶体管都还没有,所以只能用真空管)。
它识别检测hydrophone信号,
将信号获取并处理,然后将结果输出到几组电磁铁上,这几组电磁铁连接着上面提到的摆锤控制系统。
三者互相结合,就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导航。
换而言之.....
这种鱼雷要么就是在发射之前对它产生限制,比如说击毁声呐或者潜望镜,再或者干脆就轰沉潜艇,要么就只能看着它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