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装置基本上可以等同于长征火箭的发射规格。
咔咔咔......
随后在无线电信号的指示下,发射架结构中的塔架电机开始运作,缓缓松开了挟制导弹本体的合金卡(qia)接件。
55秒后。
导弹与发射架的链接部位只剩下了一个滑块底座,二者通过固定孔互连,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显得非常牢固。
与此同时。
指挥室内也陆续开始响起了各种参数的汇报声:
「低空大气密度正常!单位1.284g·l-1!」
「地面压力传导正常!」
「质量密度正常!」
「侧风未大于阈值!发动机启动信号已收到!」
听到最后这句话。
唰——
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看向了窗外。
上辈子是洲际导弹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洲际导弹作为一类战略性核武器,在战术意义层面必须要做到能够随时进入发射状态。
因此它的发射条件还是比较...怎么说呢,比较「皮实」的。
它的核心发射要求其实就两个,一是低压大气密度不能太高,二就是侧风不能大于阈值。
这两个要求其实都属于低空参数,毕竟导弹和发射卫星的火箭终究不太一样,火箭的轨迹更多接近一条直线(其实并不是那么直)。
而导弹要打击地面目标,那么它的轨迹自然就是一条弧线。
低空参数要是出入太大,便会很容易影响到弹体的启动,从而让导弹发射失败。
后世兔子们的洲际导弹无论是材料还是技术迭代上都已经很成熟了,哪怕你有一万个里的反
派在边上倒吸一口冷气都不会有啥影响。
但眼下这个时期兔子们的导弹研究才刚步入正轨,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