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文字很容易惹祸的年代,翰林们格外珍惜公开言事这四個字。
玉柱心里有数,他还是太年轻了,骤然居于掌院学士的显要位置上,让不少翰林官看不顺眼了。
更重要的是,翰林官们本来就没有多少油水。他们就算是拍烂了玉柱的马屁,也得不到太多的油水。
老话说的好,无欲则刚,所以,来迎接玉柱的翰林们,楞是没有到齐。
好在,有实权的翰林官们,还守着官场上的规矩,主动来衙门口迎接玉柱了。
在翰林院中,玉柱的公事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确实是专心做学问的好地方。
不过,玉柱还是老套路,他其实是来混日子的,压根就不想做学问。
被迫读腻了八股文之后,玉柱对于儒学,没有丝毫的兴趣。
但是,玉柱不想惹事,事儿偏偏就要惹他了。
刚刚开年,时逢康熙五十五年的恩科春闱,即将开考。
对于会试总裁和副总裁官的人选问题,李光地和张玉书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在康熙朝,会试的总裁官和副总裁,并无人数上的明确限制,可以有三个总裁,也可以是一正六副,只要是单数即可。
实际上,历年的会试总裁,老皇帝安排的人数,也各不相同。
汉臣里的京官,尤其是翰林院里的官儿,格外的看重出学差。
比如说,出任某省的学政,即使不贪污受贿,光是收潜规则的礼物,少说每年也有近万两银子落袋。
又或者说,出典某省的乡试,凡是点中的举人老爷,哪怕是借钱,也要亲自登门送上一份厚重的谢师礼及程仪。
官场上的程仪,民间的盘缠,都是旅途中的路费之意也。
玉柱手握重兵,他一向很谨慎,绝无觊觎会试总裁官之意。
试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