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到了深夜……
次日清早,元从正携带了几本账簿又到李瑕面前。
“大帅昨夜吩咐的,我已计算停当,其中,由大散关军械至潼关沿途的粮饷开支有些不对,由渭河走水运实际比大帅估算能省两成左右……”
李瑕道:“不了解渭河情况,多预留了些。”
“还有几处学生都已标注出来,算下来应能省下九百八十石粮。”
“我看看。”李瑕接过那账薄,随口问道:“和仪对关中很熟悉?连河流载运量都一清二楚?”
元从正道:“九峰书院就在黄河渡口,常听过往商客说。”
“好。”
李瑕没想到他做事这般高效,想了想,翻出一封公文递过去。
“关于关中屯田之事,我幕府也拟了个章程,看看吧。”
元从正接过,目光一扫,见其中被抽掉了几页,也看不到署名,再细看了一会,不由惊疑道:“大帅幕府,有这等治世之才?”
“宰相之才?”
“宰相之才。”元从正毫不犹豫,道:“这大项是大帅拟的吧?但年这分拨调度的细项……老辣周到,无二三十年官场浸淫做不到这种地步。”
“嗯,宋廷那边,有宰执重臣犯了大罪,不得已,假死脱身,在我幕下做事,一展所长。”
元从正闻言,抬起头,目光扫了一眼李瑕身后两名护卫,笑了笑,应道:“原来如此。”
“和仪可有其他建议?”
“不敢在这等大才面前谈建议,学生谈谈关中土地吧。”元从正沉吟着,缓缓道:“关中与江南不同,有大片的黄土台塬,大概两百余万亩,更适合的耕作方式该是冬日种麦,夏日种豆,豆杆又可为马匹草料。另外,学生认为,大帅从蒙人手上抢回的牧场也不宜全部再划为田地,可将肥力不够之处划出,畜养牛羊……”
李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