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演员没啥问题,不过,那个小女孩还真得琢磨琢磨。”
老谋子说起了选角,《狩猎》这部电影戏份最重的就是曹轩演的男主,其他镇民/村民选几个代表可以用实力演员,也不算难找。
最麻烦的反倒是这个小女孩,她算是整部电影的戏眼,得找个有灵气的,否则怕是撑不起来。
“不行就进行海选吧,6~12岁,先挑演员,再根据演员调整一下角色。”
“最好是10岁以下,12岁就有点超了,年龄越小,反差震撼感就越强。”
“那就加一个优先6~10岁吧,我觉得多加两岁,范围更大,有的小孩可能长得比较慢,看起来小,实际年龄大,拍戏更好沟通。”
老谋子也点头,然后又提出一个设想:“你说,如果改成男孩,效果更会更好。”
“呃……”
曹轩有点跟不上他天马行空的想法,揉了揉眼眶,头疼的解释。
“第一,这种题材国内恐怕不会支持过审,第二,国内观众可能对此敏感度不高,剧情逻辑也不太符合。”
很悲哀的一件事,国内对幼年男孩的保护并不理想,直到后面几年才慢慢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
根据电影时间线设定,如果剧情改成男孩,恐怕电影里的一些剧情逻辑就不会成立,国内还没有敏感到,因为一个小男孩孤立老师。
老谋子仔细一盘算,确实不太符合国内的情况,悻悻作罢。
曹轩也松了口气,同时有点心累。
这帮导演拍文艺电影,总是动不动想往政治或者是敏感题材上靠。
要是真的发自内心也好,比如《隐入烟尘》,就少见的把视角放在农民身上,而且手法很高级,点到为止,十分含蓄,不动声色的引人深思。
而多数的文艺电影更多的是无病呻吟,搞擦边球塞私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