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轮到一帮老学究懵了,“主动效能?第三人效应可没有主动一说吧?”
齐磊,“人在极度好奇,又对自身判断被孤立的时候,会主动寻找第三人佐证。”
“这种诉求会极其强烈,从而主动去寻找第三人。”
“这是网络时代第三人效应的一大特点!”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现在打开书评区,你会看到一些“见习”读者,也就是看盗版的读者,在书评区对某一个点强烈吐槽。
他不愿意为看书花一分钱,却为了能抒发不满和诋毁,愿意花几块钱达到发言的门坎儿,中间还要跨越好几个app……
看书都不花钱,可是为了发言可以花钱,这就是主动性。
这样的人,因为盗版不能评论,也看不到书评区的各种论点,所以观点极度孤立,也就是他看不到同类,就更找不到相同观点去附和。
于是…跨越千山万水,也必须得找到一个【第三人】。
其实这也是齐磊为什么对柳纪向说,王晨一出来,他就输定了的原因。
原本畅想是【第一人】,它只是一个信息的源头。可是,王晨跳出来,畅想就变成了【第三人】。
而做为意见领袖,是很危险的。
你发表意见,就得要承受公众的评判,意见是否公允,经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注意,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能立得住的意见领袖,其实是极少数符合大众思维的人。
大多数意见领袖,都死了。
当齐磊《今日说法》的形象一出来,公众开始好奇,开始怀疑,那么就会主动去寻找对立观点的【第三人】。
也就是与畅想不一样的第三人。
而这个过程一定发生在网络,因为三石在国内网络是有基础的。
相当一部分网民是通过三石网吧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