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 > 兴登堡防线

兴登堡防线(2 / 3)

样的精锐主力,再便轮到了第七十四军等初出茅庐的次主力。问题是,再再然后呢,该怎么办?

在淞沪防线的背后,新的援兵还在不断到来,但这些增援部队显然已不是防卫的骨干力量。他们以新兵为主,尽管官兵们同样充满了抗战热情,浑身上下洋溢着民族自救的精神,然而缺少经验和训练是他们的致命软肋。毕竟,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

卡尔逊不安地看到,来自各省的年轻士兵们充满活力地开上前线,可是没过几天,他们不是血迹斑斑地倒在深秋褐色的土地上,就是躺在用树枝伪装的医护卡车里,慢慢地被送往后方医院。

这一期间,陆续赴沪参战的日本陆军已达六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并配属有数量较多的火炮和坦克部队。淞沪会战之初,日军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中方在上海的防御部署,他们只知道淞沪地区属于三角洲水网地带,重装备运动不便,所以一开始没有向战场投入太多重炮。

事实上,淞沪区域在战前即已全部工事化,从河岸、河堤、道路一侧,到村落、高地乃至于土坟堆,都构筑有工事群,重要火力点的顶部还用木料、沙袋覆盖,以垒成土堡形式。有这样的工事群作为基础,只要驻防部队再加一加工,把战壕挖深一点,就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坚固的防线,日军的轻型和中型大炮很难予以摧毁。由于整个工事体系乃是根据德国军事顾问们的意见所构建,所以日军称之为“兴登堡防线”。

吃过“兴登堡防线”的苦头,日本统帅部才想到要增加重炮,而根据前线作战部队的报告,淞沪战区现有的道路情况完全可以使用重炮。为了给步兵提供更为有效的火力支援,这次增援上海的炮兵部队中,就以重炮兵居多。

十月一日,在优势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日军突破了陆桥、刘家行阵地,中国军队逐步退至蕴藻浜南岸的大场一线。

尽管如此,日本统帅部对前线取得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