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在异国他乡的种种艰辛,也许是庆幸回到祖国,也许是知道不久之后还将离开。更也许,只是因为这一句肯定和理解。
得到欧美客户的认可,姚韬元赚到了外汇以及客户的信任;郗晓琴呢,拿到了长期稳定的外销订单,两个人可以说是好心有好报。郗晓琴五一节给每个工人发了个大红包,还放了四天假。五月一号那天,郗晓琴组织工人到夫子庙游玩,特意预定了王谢堂大厅五桌酒席,并每桌要两份“桓伊吹笛”,说这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菜。王谢堂正在忙碌的时候,员工们都没在意,谢安发现了,含笑走到桌前招呼。郗晓琴大喜,向工人们介绍:“这就是宁科长的‘对象’,人好吧?”工人们纷纷赞叹,“真般配,金童玉女一样!”“观音像前的龙女和善财童子!”
正好刘院长趁放假来调研垃圾分类的事,在和杜明等管理人员讨论如何又简便又明了,老桓在旁边主动与刘院长攀谈,自我介绍是拾废品的,不过是最后一天,宁吉给他安排了文化驿站的清闲差事,“不,不是为我一个人,是针对区里低保户的孤寡老人的,二十几个呢。”刘院长得知老桓就是那个把所有家底三万三千六百块捐给湖北的热心市民,不禁连连称赞。聊着聊着,刘院长听到了郗晓琴这几桌的谈话,待谢安过来,便拉着他悄悄说了一番话,具体内容大家都没听见。
不知道和这有没有关系,谢安于某天邀宁吉去领结婚证。宁吉愣了愣,犹豫要不要挑个好日子。见谢安笑得温和,和当年朱雀桥上编柳条帽的小男孩一样,清秀中透着善良明达,不禁深吸了一口气:与他在一起,哪一天都是好日子!于是两人匆匆准备好所需材料,到了民政局。
很意外,民政局由里至外排着长队。谢安不经意地站在队伍最后,宁吉多了个心眼儿,见有两支队伍,问清楚了,一个是领结婚证的,一个却是办离婚手续的。宁吉一边将谢安拉进正确的队伍,一边悄悄地告诉他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