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看来,李世民的几个儿子里面,还是李治当皇帝即位比较靠谱。从历史发展来看,李治当政时期,大唐的疆域扩展到最大,四邻宾服,朝廷上的大臣也被他调教的各尽其职,运转良好。
这其中,自然有他老婆武媚的功劳,但至少可以说明,李治是个非常有治国才能的君主。
赏罚分明,手段精准,李治绝对不像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软弱。
基于还想让李治做皇帝的初衷,沈安并不打算在这一件事上做太多的手脚。
虽然他就是想插手,也不见得就插得上。不过,这里面就有一个悖论,既是李治当了皇帝,长孙就一定要倒霉。
以他看似宽厚,实则腹黑的个性,他是绝对不会允许长孙做大的,问题是,在他当政之前,长孙的势力就已经很大了,他想削减,并不容易。
而长孙呢?
当然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当了多年宰辅的他,自然是不愿意放权的,尤其是向自己的外甥放权。
他的不识时务和李治的急于掌权,必定会产生矛盾。
于是,李治必定会釜底抽薪,直接向力量的源头发起攻击。
所以,放任李治当上皇储,甚至是坐上大位,舅甥之间的血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事情都是一个严格的逻辑链条,不是沈安一己之力就能拆解的开的,或许,对于长孙来说,他要是早点死,说不定还是件好事。
既保全了李治仁孝的名声,也不至于让长孙落一个投缳自尽的凄惨下场。
直到现在,想到长孙在历史上的结局,沈安也会觉得非常可惜,这千秋的功业又何止是他李世民一人的,它的缔造李世民要记一大功,然而,房玄龄、杜如晦,甚至是他的内兄长孙一样是为了它殚精竭虑的。
长孙无忌凝视三千里华丽锦绣江山,再回望眼前的一领白绫,会否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