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都属扯淡。我们知道两汉的领土一直cover到汉江,幽州加汉四郡的人口普查显示,当地王化程度相当高(前文有数据)。公孙度,公孙渊,弓遵等人的控制范围都扩大到了朝鲜半岛。而高句丽才是毫无存在感的散居部落。
前文我们讲过,十六国时期因燕衰,而高丽起。在长寿王时期,高丽国选择向南扩展,瞄准了朝鲜半岛。当时长寿王一直打过汉江,定都平壤。但是国内城仍为陪都。从国内城到扶余城(黄龙府),水路是相通的,这条水路就是安车骨水,后来完颜氏发迹之地。
在本节酒宴当中,高丽太子提出行觞令,也就是酒令。酒令传统自周有之,到唐代花样就多了,比如因为现代综艺走红的飞花令,就是其中一种。飞花令典故出自唐诗,所以唐代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飞花令这个名字的。酒令的规则形势越来越复杂,从诗,到长短句,发展到明清的时候,流行的是做诗钟。诗钟玩得远比飞花令苛刻,要在敲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偶非常严谨的格律诗,并且还要在其中嵌套字谜。所以前文笔者曾经说,写诗的水平明清普遍好于唐宋,对于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读书人的眼界和受到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后起难成经典,不变难以突破,这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轮回。
本文席上行觞令,用了一曲《忆吹箫》。这首曲子的完型是唐教坊曲《凤凰台上忆吹箫》,但他的本源,就是我们文中提道的萧史乘龙,弄玉乘凤的典故。所以凤凰台萧史的箫曲,就是原型。这首曲的早期变种在南北朝是存在的。
为什么笔者选了这首曲呢?因为《高丽史·乐志》里也曾经提及此曲,名《忆吹箫》。
许多宋代填词用的母曲,其实都是唐宋教坊曲,也有一些更早,比如《乌夜啼》。如上一节所说,古制都是四四,五五,七七的偶句。到了宋代,在创作上开始翻花样,摊破,偷声,才有了长短句。这才是词谱真正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