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句好话,杨国忠虽然智商不高,但也不是纯粹的傻子? 对别人的议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如今对他一如既往尊重的? 顾青算一个。
重要的是顾青会做人? 他与杨国忠从来不玩虚的,先谈感情再聊利弊,最后直接上干货? 这年头能遇到这般知情识趣的朋友很幸运了。
杨国忠决定与顾青的友情一定要再次升华? 达到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境界。
北边有个安禄山与他不合? 没关系? 我杨国忠不是没有掌兵权的朋友? 西边有个安西军的顾青? 朝堂上我的腰杆子照样硬气。
看完信后? 杨国忠马上给三省写了一份条陈? 命武部尚书韦见素酌情给安西军配给战马粮草和兵器,随后又让门下幕宾写了一道奏疏,详细阐述给安西军拨给战马粮草和兵器的必要性,以李隆基如今好大喜功的秉性来看,顾青全歼吐蕃军的战功尤在? 李隆基多半不会反对的。
写完了这些后? 杨国忠坐在书房里沉思半晌? 取出刚写的条陈? 将“酌情”二字直接划去,想了想又添上了具体的数字。
“战马增一万匹,兵器弓弩两万件? 箭矢弩矢各五十万支,粮草支应安西全军半年所需,征调关中民夫赴送安西都护府。”
又看了一遍后,杨国忠满意地点点头。
既然人情要送,就要送得实实在在,数量少了不痛不痒,人家顾青未必领情,容易影响双方山无棱天地合的交情。
写完吹干墨迹后,杨国忠正打算叫幕宾进来,下人在书房门外禀报,天子召三省朝臣入兴庆宫议事。
杨国忠叹了口气,他知道天子要议的是什么事。
说来这位顾贤弟真会折腾,远在安西都不消停,不知怎地弄出个“平吐蕃策”,天子这几日连召几位重臣商议,接连好几日都是夜半才结束,第二天接着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