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好大喜功同样是毛病,被人诟病盛世之功只是前人栽树,这些难听的话早已是李隆基的心病,曾经他也立志一定要做出一番远超太宗高宗的大功绩出来,耀于庙堂,名垂青史,将“千古一帝”的名头从太宗先帝那里抢过来。
眼前似乎……有机会了?
顾青的献策固然风险代价极大,但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若能在自己治下一举平定吐蕃之患,大唐西南从此无忧,太宗高宗两代帝王都无法做成的事情,若在自己手中做成了,“千古一帝”还有人质疑吗?
所以万春一番话后,李隆基心动了。
帝王已是人间之巅,所求者唯长生,荣耀,和青史美名。
帝王的虚荣心无人能制衡,一旦萌芽,只能任其疯长,无人遏止。
见李隆基神情挣扎,万春心中一喜,急忙趁热打铁道:“父皇若平定了吐蕃,大唐四周再无强敌,未来王师尽可驰骋天下,铁蹄所到之处皆为唐土,大唐的版图或许能成倍增长,千百年之后,大唐的后人们只会称赞父皇的果决勇断,子民们有了更多能耕种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饥荒的年景亦不再会有乱象,一切皆是父皇今日决断之功。”
这番话再次击中了李隆基心底的另一个心病,那就是近年来权贵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如果大唐能够扩充版图和土地,当前尖锐的土地问题或许能够缓解数十年,说来又是一桩功绩。
权衡再三,利大于弊,此事可为。
李隆基当即咬了咬牙,沉声道:“高将军,速召杨国忠,陈希烈,郭子仪,韦见素等入兴庆宫议事。”
高力士急忙领旨退下。
李隆基又看了二女一眼,温言笑道:“今日朕不陪你们了,你们退下吧,平吐蕃之策切莫与外人言,事关国运,三缄其口。”
二女识趣地告退。
走出花萼楼,二女并肩走在长廊下,杨贵妃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