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儿媳那么一说,也跟着走了。
人啊,你得家里有余粮,吃饱喝足才能有力气和人掐架。吃饱了,往那一站,气势都不一样。
“唉,走吧。”
这些老太太们全耷拉着脑袋,拎桶抱盆往茅草屋方向走。
她们身后,隔着一条河传过来叽叽喳喳的笑声,还有一些听不真切的议论声。
宋福生也心知家里人指定饿够呛,着急。
尤其是上山伐木的,背那大树下山,吃饱了都不一定能背得动,何况就只喝点稀汤呢。
所以他是一路走,一路嘱咐大哥家的大郎,还有宋富贵家的小子二蔫,让他俩互相记道。
说等会儿到了镇上,先把他俩人的手推车松子卸下,然后就买粮,让他俩再带上仨小子一路给送回来,让大伙先吃上饭。
送完粮食也不用回镇上了,就在茅草屋附近选个地方,烧木炭。
宋福生在路上不仅嘱咐让小子们记道,还急步走,和他闺女领先别人百十来米远,抓紧时间碰头开个小会。
“你刚才说,记工分?”
“对啊,爹,不记,就这么稀里糊涂花钱挣钱啊,不是长远之计。”
宋福生觉得有道理。
眼下,他们这伙人吧,之前逃荒,第一批那七家,估计手里还能剩点银钱,比如身后不远在推车的高屠户,那位老屠夫,手里指定还有些银子。
而像宋富贵那种,那指定是已经一点银钱不剩了。
长此以往确实不成,不能总让人倒搭吧,他们这伙人得像个生产队那么管理。
“闺女,那你看爹这么安排行不行。他们之前凑的四十多两银钱先放一边,到时候再议,那是另一码事。咱就只说卖松子卖蘑菇挣的,打比方最后全卖了,有一百两银钱,这就算是公家钱了。”
“对,公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