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升迁,刘晔官拜大鸿胪位列九卿,并封东亭侯。
现在这种公卿辅政、共治的局势下,刘晔并没有因为出任大鸿胪就丧事国事的参政、议政之权,依旧可以讨论外交事务之外的国事。
否则他这个大鸿胪只能管理外交、外藩、内藩公文、贡品、回礼、人员往来的事务,额外再加一点培养翻译,翻译外文典籍的工作。
作为大鸿胪,他的任务是很重的,要先陈群一步离开邺都,去关中拜谒田信,磋商具体的停战事务。
关中缺乏食盐,不便从南方起运,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为了能拿到实际的出使成果,许多事情就需要大幅度的让步。
食盐这种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也要为大局让步。
此刻讨论的就是食盐贸易的尺度问题,陈群从河东前线才回来,对此最有发言权。
陈群面容清瘦了太多,可见河东战事非常的熬人。
他推测曹叡的底线,还要把握言论的尺寸,在场都是聪明人自然能听明白他的潜在用意:“盐池之重不亚于泰山,今国家失青州之盐,所仰仗唯有盐池。休战数年,即要休缓人力,更要移河东之盐于邺。”
盐池就在那里,那么大范围,谁也毁不掉。
不像井水,军队撤离前可以坚壁清野予以填埋。
战争失利的话,盐池必然会完整的落到北府手里……而河北缺盐也是客观事实。
所以要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死守着盐池不做变通。
不是要拿自己的盐去换和平,而是要拿北府的盐去跟北府换三五年、甚至更长的停战协约,停战时间越长,那河北就能运走更多的盐……唔,北府的盐。
如果停战时间更长久,等大魏缓过劲来,这盐池到底是谁的,还是两说。
这么想的话,出卖盐池,把北府急需要的食盐命脉无限制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