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礼仪,信奉自立自强,信奉扶助弱小。
六百年前的朱棣,诏书里“不欺寡,不凌弱,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观,来源于儒家的天下观,至今,仍然是我们对世界秩序的理想。
在强盛得举世无敌之时,我们友爱地对待弱者;在因一时落后而屈膝受辱甚至濒临灭亡之日,我们绝不屈服。自鸦片战争落后挨打,不过一百多年,中国顽强地再次崛起,我们的文明依旧辉煌传承。与六百年前一样,我们强大的今天,说的仍然是“和平崛起”。
因为,那是我们的道德准则,那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古老的文明经历几千年风云变幻的境界。
渤泥(今文莱)至今有一条“王总兵路”,是纪念和平使者王景弘。而渤泥国王亲自率领使团一百五十多人,于永乐六年朝拜永乐帝,最后病故在金陵,死前还说,以“生居绝域,习见僻陋”而得“获睹天国太平乐事之盛”,感到“死且有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这位大明的铁杆粉丝,被永乐帝厚葬在南京城南石子冈。各位有兴趣的,不妨去南京看一看这渤泥国王墓。
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苏禄国王仰慕大明,亲自来朝。回国时不幸病故在山东德州,大明以王子之礼厚葬,并派了三户回人守墓。国王的大儿子回苏禄继承王位,王后和二王子却自愿留在了德州,子孙后代从此甘心做了中国人。
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只是说明,以德服人所得到的崇仰,不是武力屈服强取豪夺造成的所谓历史改变能比拟的。可惜这个境界,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的人,恐怕理解不了。
印第安人的血泪,难道可以轻松忘记吗?又例如,为抢夺殖民地,欧洲人把非洲许多民族部落划在了争夺国界的两边,以至到今天还争战不休,甚至时常有灭族战争。这样的改变世界,真的值得推崇吗?踩着白骨和鲜血的“进步”,真的是进步吗?
瑈璇听了爪洼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