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之人,最终开释遣送回国。大明的威望自此传遍了西洋。永乐帝巨大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扬威四海的豪情。
朱瞻基笑叹:“郑大人真是厉害,看来这些番国,也是不打不服。然而太祖在《祖训录》里列出许多‘不征诸夷’,说是怕‘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至伤人命’。这中间的分寸,可难得很。”
说到太祖,郑和与瑈璇都不敢接话,大殿里顿时一片寂静。半晌永乐帝挥挥手:“三宝你接着说。”
郑和接着说道:“第三次是在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平叛。”
苏门答腊在永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正式获大明册封,因此避免了当时海上强国爪洼的侵犯。苏门答腊国王对永乐帝感激之余,在永乐一朝的二十二年里,年年遣使远朝大明。之后的苏门达腊发生内战,帮助国王平息苏干剌叛乱,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海上用兵,指挥大明舟师与苏门答腊水军联合大兵团作战,将苏干剌的数万叛军击溃,逃到南渤里过也抓了回来。郑和
瑈璇听得忍不住鼓掌:“郑大人实在太英勇无敌了。大明舰队上的军队与当地政府军联合作战,好几万人,这多难指挥啊!”
永乐帝笑笑,不说话,这小状元是没见过打仗,几万人就觉得了不起了。北征蒙古和靖难之时,动辄几十万人的对阵,郑和也从没怵过,或者说,就是那时候学到了集团军作战的本领。
朱瞻基笑道:“郑大人最厉害的不光是打,而是该打则打,不该打时绝对不打,沉着冷静。”瑈璇不解地望着,朱瞻基便说了段往事。
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西洋,是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国内分裂为东王西王两个部分。自洪武十年起,两个王就分别前来大明朝贡,自认藩属国。
永乐四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正碰上爪哇的西王与东王内战,郑和的船队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