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爷伤得差点儿没命!那么个小娃娃!”弘天也关注地望着王守仁:“是啊,无冤无仇的害个孩子,太不应该了。”
“是太不应该。不过却不是无冤无仇,说起来,这还是个一百多年前的世仇。”王守仁缓缓道来,目光转向了前方。众人随他的目光望去,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不会吧?”小道士云笈低低了咕哝了一句。
一百多年前的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当时的燕王只有王府府兵三千人,虽然不久拿下了北平附近的通州怀来,区区几万人也无法与朝廷抗衡。燕王飞驰大宁府,请到了十七弟,当时的宁王朱权相帮。宁王手握重兵,有甲军八万、革车六千,终于助朱棣靖难成功。
(详见“秦淮故事”第一部《琉璃世琉璃塔》)
这一段往事,大明的人都知道。虽然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极力自史书中消去建文四年的痕迹,终究无法完全抹杀得干干净净,历史终究是历史。
众人听说是一百多年前的冤仇,立刻想到了靖难这一段,宁王朱权那时候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和谁结了这么深的仇恨?
“宁王当年相助太宗,自大宁卫起兵。”王守仁凝视着朱一,不急不缓地说道:“大宁的都指挥使朱鉴,却忠于朝廷,不肯归顺靖难。也就因此丧生于宁王刀下。朱鉴的所作所为,有人觉得他是不识时务、不知进退。朱一你觉得呢?”
朱一表情复杂神色扭曲,强自忍耐,终于张口:“胡说!先祖忠肝义胆,怎肯归顺反贼!”朱一高声叫道。语声中有悲愤,亦有骄傲:“自然是宁死不从!”
众人都愣住了,弘天问道:“你,你是赣州朱鉴的后人?”
朱一脊梁一挺,矮小的身形瞬时如渊停岳峙,凛然说道:“正是!先高祖当年共有四子,大宁卫被反贼戕害,先高祖母含辛茹苦将四子养大,遗命定要找宁王报此血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