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一些采矿的洞子,深达数百公尺,高仅四五尺,进入洞中,洞子上方虚悬泥石,狰狞恐怖,紧逼人身,幽幽的矿灯,半明半暗,加之洞中空气稀薄,闷热难当,身临其境,犹如进了传说中的黄泉地狱。更可怕的是雨季泥土疏松,洞中又没有支撑防护,坑道倒塌陷落,葬身洞中者,时有所闻,俗称“盖天被”。古往今来,有多少拓荒者就是在和大自然的拼搏中永远地躺在了那一块神秘的土地上。
这些是数十年前的真实写照,现在的条件要好得多,但是对于最基层来讲,改变的怕也不会太多。
罗媛倒是头一次接触到这些东西,她面上带着惊讶的神色,一直用手紧紧地攥着宋慎的双手,尤其是看到采石工人的性命攸关之处,也会用力掐一下。
好在这些都只是展馆的一部分,很快便是过去了。
宋慎三人也跟在了两三位游客的后面,成功地蹭起了导游。
“毛应德是为传奇人物,在清朝末年,腾越毛家村人毛应德,少时便随父闯荡缅甸,在瓦城经营号铺,私下招募人才进行反清活动。由于急公好义,广交朋友,每日食客数十,以致倾家荡产。但他并不气馁,应‘穷走夷方急走场’的俗语,毛应德向人借了一笔钱,跌跌碰碰去到玉石场。”
“当时新山玉开采不久,矿产量大,石质佳,但卖价并不高。毛应德凭着慧眼,认定它的前途看好,遂向洞主施以小恩小惠。洞主贪图小利,便把产量最大的几个洞子卖给了毛。毛开采数年,洞中产出玉石量大质高,远售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往往利市十倍,积累颇丰,成为远近闻名的玉石大亨。”
“在英占玉石场后,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这块难玩的‘魔石’,英人又不善经营,亏损日增,想请毛应德出山为之主事,毛应德坚决不与英人为伍,要自主承包经营。英人只好让步,将玉石场的管理岗税权悉数包给了他。等到毛应德去世时,英国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