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镇不知道要出多少钟鸣鼎食的公侯。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们会放弃吗?
只怕就算孙太初不愿意,也是不可能的了。
看傅山久久无语,周仲英:“青主先生……”
傅山定了定神,突然问:“周大人,打一个比方,如果天下太平了,君侯要解甲归田,你觉得朝廷会如何安置你?”
周仲英略一思索,想了想,就喃喃道:“还能怎么样,最大的可能是授下官一个什么千户之类的军职。”
傅山看着他,问:“那么,你愿意吗?”
“还能怎么样,下官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做不成文官的。我朝有个规矩,非翰林不得为相,非进士不得为官。可是,大明朝朝文贵武轻,不像我扬州镇,文武平等。周仲英好好的一个名教中人,怎么可能去做千户,做个武夫被人看不起。”周仲英面上突然露出一丝丧气:“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下官会辞了官职回老家读书自娱终老。好在这些年下官得了君侯许多犒赏,下半身当衣食无忧。”
非翰林不得入阁,非进士不得为官乃是明朝的官场潜规则。也就是说,朝廷的所有官员都必须由科举而入仕,你考不进翰林院,这辈子部堂级高官是休想的,不中个进士,七品县令也做不成。
这已经堵死了扬州镇那群失意文人官员的出路了。
傅山目光炯炯地看着周仲英:“君侯有一句话说得虽然粗,却很有道理‘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大义什么的,人人都可以说,还能说得义正词严,可真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却自有自己一套行事的准则。你在什么位置,是什么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你所有的想法,都是要以自己所在的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我想,周大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不需要某再多说了吧?”
说完,他最后补充一句:“武王伐纣,他本是商的臣子;李唐的陇右世家是隋之臣子;赵大是郭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