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来,琅环居完全不像是用来修炼的地方。倒像是读书人相聚的茶楼书院。
将沈锋两人送到琅环居之后,金毛自顾展翅飞走。而纳兰长空则取出自制的竹椅竹桌,以及一套青瓷茶具,在洞穴入口的地方与沈锋品茶说话。
纳兰长空泡的也并不是什么好茶,只是初春时节的竹叶尖,但被纳兰长空烧烤之后,烫出来的茶,竹香四溢,在雨前的洞穴内品尝倒是别有风味。且不论纳兰长空的修行如何,只看这人衣食用具皆如此讲究,想来也是大有来历的人。
沈锋自小在菜地劳作,何曾有过这样的闲情逸致。好在纳兰长空为人不但随和,而且极为擅谈。每次当沈锋无语的时候,他总能找出新的话题。一顿茶喝下来,两人谈的倒也融洽。
而这一顿茶喝下来,沈锋也受益匪浅。从纳兰长空的口中,他得知般若寺中院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就是让中院的内门弟子在最原始的环境当中寻找自我的根本,以达到明心净性,直指人心的效果。
中院大门的两根柱子看似完全一样,实际却有着不同的区别。左边那根刻着人间悲欢喜乐的石柱,名叫“婆娑之柱”,意指人间即是婆娑世界。
在佛语当中,婆娑世界的意思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人活在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经历生,老,病,死,怨,憎,恨等七种灾难的灾难。
中院大门的另一根柱子刻有万千罗汉,菩萨,佛陀,名为“菩提之柱”。菩提原指菩提树,但刻上万佛却并不刻上菩提树,意指菩提无树,明境非台。万法无常,万法皆空。
中院大门之所以这样设计,却是故意教化人心,意为一踏过此门就可两世为人。未踏入中院大门,永为凡人,要受婆娑世界之苦。一入中院大门即为佛门内门弟子,苦修之后便是世人眼中的活神仙,来日就有机会成为罗汉,菩萨,佛陀。
过了大门